一场反哲学意义的迷踪追逐

2015年03月16日 16:22

阿兰·巴丢不会接受“行动以语言无法企及的方式更新了思想”这一观点。如果说行动的第二点救赎维特根斯坦尚且能够做到,那他未能坚持的由决定触发的行动,尤其总以回到剑桥作为行动之间间歇的惯例,在作者看来就是堕落了:“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从今往后便被引渡给了哲学。”...

>>查看全文

《无尾狗》与中间代

2015年02月13日 11:53

中间代在这几年里的猛进不是一个文化现象,出版行业的宣传至多只能令读者意识到有这样一群作家存在,但文学最终还是要落实在作品里。他们作品之中那比六十年代或八十年代作家更为无情更为精准的对身处这个社会的理解与把握就会让人们毫不怀疑地意识到这一代的力量。...

>>查看全文

格非的理智与想象力

2015年01月04日 10:21

在想象力与理智上,作为学者的格非毫无保留地选择了理智;也不妨换一个说法:学者格非所赞成的理智其实远远大于小说家格非所拥有的想象力。然而尽管如此,格非依然是先锋派作家里思辨程度最高的那一个。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

>>查看全文

隐身衣:不止于制造悬念

2014年12月26日 15:09

纵观全书,标题《隐身衣》并非实指“隐身衣”这个物件。它也许指“我”对什么事都不加深究的“超然”,也许指故事里不时制造的悬念和留白,但更有可能,“隐身衣”指称的是那几位出场人物彼此都互有隐瞒有的内情。每个人都披着让他人看不透的“隐身衣”,冷漠而适然地生......

>>查看全文

善恶与真妄:评格非《雪隐鹭鸶》

2014年12月19日 19:22

格非先生曾言《金瓶梅》是一部激愤之书,也是一部悲悯之书。佛眼的俯瞰既让《金瓶梅》的批判有了动力,也在某种进度上规定了它的尺度,以至最终取消批判。于是,《金瓶梅》作者意图恢复佛教“源始意义”、本来面目的倾向,最终使得这本书起于激愤,结于悲悯。...

>>查看全文

上一页12下一页